考研帮 > 政治 > 复习经验

考前押题: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2) 毛中特


  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

  本押题资料由刘天问编写。针对的是2013考研政治分析题(34、35、36、37、38题), 按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世经顺序编排,并根据学科重要性和出题知识点。

  本押题系列相关链接:
  
考前押题: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1) 马原
  
考前押题: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2) 毛中特
  
考前押题: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3) 史纲
  
考前押题: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4) 思修
  
考前押题:2013考研政治考前预测主观18题(5) 世经
  
  第二部分  毛中特   
  第7题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于”
  一、考点分析:
  考各自的成就并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
  二、材料类型:
  近期出台的数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有、民营都有长足发展,并且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二者是统一协调的,不是相互排斥的,尤其是民企不是被排斥的对象。材料中还有国家对民企发展支持的政策。
  三、答案
  如何看到二者的发展及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B、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C、外资企业,其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第8题 生态文明专题
  一、考点分析:
  生态文明的成就以及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二、材料类型:
  材料中出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答案模板
  (一)为什么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要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谈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发展需要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和谐始自人的内心,我们要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建设和谐文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