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帮 > 政治 > 复习经验

考研政治毛概讲义:8.4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对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少数国家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优秀科技队伍较强的科技实力
  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十七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针:
  自主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突破重大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2006年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用15年时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七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不同要素投人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投资、出口拉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新”: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城乡协调发展;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如何走: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3、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4、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5、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比例不合理的问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2、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五)统筹区域发展
  如何处理:1、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2、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
  解决: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引导:1、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
  2、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并重,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要求:
  1、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考研帮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会关心:

来考研帮提升效率

× 关闭